agooday 好日子:以「減塑」縫補「無塑」藍圖的壯遊者

從環保竹牙刷、Pockeat 食物袋至蠶絲牙線,「好日子」以親近生活的設計與環保想望者展開對話,以「減塑」縫補「無塑」的藍圖,讓「做環保」變得更簡單。誠如創辦人簡仲威所言:「我希望可以折衷的方法,帶來正向的力量。」2017 年9 月Pockeat 食物袋上市出貨至今,已減少了約 26 萬個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;從眾人們日常隨手所累積的能量,正是好日子減塑壯遊的勇氣。
By 加分誌 2018/09/01 00:00:00

 

用食物袋打包幸福與勇氣

2015 年好日子創業之初,環保對許多人而言,還停留在「不接受」、「不要」——抗議種種汙染源的階段,尚在尋找具體落實的方法;簡仲威坦言,當時還無法從環保意識中看見產業的願景,「只是覺得,這些我們在意的事情,在台灣有沒有機會來做。」

直至 2017 年,政府宣導的方向和 NGO 議題皆把焦點放在「減塑」,好日子食物袋的預購正好搭上這股熱潮;然而,「這個商品可能會讓使用者的生活有些不便,你必須先改變習慣,還得擔心別人怎麼看。那是一種『態度』和『渴望』的認同。」
 


當時,募資的門檻是一百萬就能啟動這個計劃,就簡仲威的理想,能夠達成五百萬的目標,表示在顧客累積、銷售宣傳和產品設計上是成功的,而最終募得了兩千多萬,遠遠超乎他所預期,卻也讓他因擔心生產不及而不知所措,一度想在募資兩週前先喊暫停;然而,如同募資平台給他的建議:「有那麼多人願意參與,你不應該退縮。」

即使未能完全如期將商品送達贊助者手上,使得簡仲威在預購致歉信中頻頻表達自己的失策,我們仍樂見環保這件事能由知而行,且如此踴躍。
 


 

簡仲威說,在歐美或台灣其他品牌,也有許多與 Pockeat 食物袋類似的產品,概念較偏向可將食物包裹的餐墊,源自西方飲食多為乾式的漢堡、三明治,頂多熱狗,用於台灣食物常有不夠服貼或湯水外漏的情形。他以親身的困擾作為 Pockeat 食物袋發想的起源:店家可以直接把湯麵或珍珠奶茶,直接倒進 Pockeat 食物袋裡頭。

目前,由好日子網羅食物袋的購買者在臉書所成立的社團就有兩萬多人,「當有人第一次使用,大家會給他按讚;有人說老闆鼓勵他的環保,多送他一顆魚丸。這些生活中的小事,可以帶來知足的幸福;儘管使用的過程中遭遇挫折,我希望大家能從互動中獲得更多的勇氣。」這是簡仲威成立社團的初衷。
 


 

以「減塑」縫補「無塑」的藍圖

就 Pockeat 食物袋本身的訴求,以及藉由募資面世的方式,在量與品質的控管上要能覓得信任的生產線,可說是好事多磨,「像這種布料的染印,是需要調色的,每一批的染印效果也會有些微不同,又或者每一位車縫阿姨的手順不一樣,種種細微的差異只能在一次次經驗累積中求得一致性。」

簡仲威或許沒想過,在反覆周折溝通的過程中,阿姨們已不自覺的接收到「減塑」的思維:「有一次我們去跟阿姨驗布,阿姨認出了『龜山島』圖樣的布就說:『我知道你們,我女兒有買,也買了一個給我。』」他感動的說著。
 


 

從 2015 年環保竹牙刷至 2017 年的 Pockea 食物袋兩次的募資行動中,可見更多人對環保的關注,「本來像是我在意環保,但不好意思對人說,怕被當作怪人,或只侷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——參與社運、NGO,喜歡登山的一群人。」就簡仲威的觀察,大眾對環保的想望,像是一種在生活質感上加分的潮流:「尤其這一年 (2018),透過名人的帶動,『變得更環保』成為眾人所追求的普世價值。」他說。

嘗試和大眾溝通「你不一定要用到塑膠」,是好日子品牌上的代表意義,以牙刷作為先鋒,因為刷牙是每個人起床的第一件事,「節本」是另一更為實質的考量:「我只要製作一支牙刷,就能賣給所有認同環保的人。」
 


而同樣以純天然、無塑、可分解為概念所推出的蠶絲牙線,所引發「殺生」的爭議,對簡仲威而言,他尊重每個人對萬事萬物有不同的價值觀,正如他在「無塑」和「減塑」中追求平衡:「好日子這個品牌無法解決世界上所有人的問題,但我們致力於解決我們現階段所關注的『減塑』問題;倘若有一天能發現其他可分解的替代材質,好日子也願意成為第一個嘗試者。」
 

透過家用品與環保日常對話

 


 

簡仲威坦言,成立好日子之後,自己變得更為妥協,得更全面的去考量其他人的感受,他以 Pockeat 食物袋遭受的質疑為例:「為什麼要買一個塑膠材質的袋子來取代塑膠袋」,眾人可能發乎質疑,他先問過自己。既然「無塑」那麼有壓力,何不「減塑」開始呢?

從好日子的消費問卷回饋中顯示,平均每個人每週的食物袋使用率是 2.66 次,募資至今已減少了約 26 萬個塑膠袋的使用:「如果我想以完全無塑的狀態去對抗塑膠,那只成就了我一個人的執著。」這是簡仲威創業以來最大的心得,「我希望可以折衷的方法,帶來正向的力量,讓更多人獲得改變的勇氣。」他說。
 


創立好日子之前,商業行銷科班出身的簡仲威原來在網路書店擔任行銷企劃,面對書這樣「無差別產品」使盡各樣促銷方法是為了什麼,「若是讀者因此買了一本不喜歡、無用的書,最後只好丟棄,是不是行銷讓讀者誤會了?!」簡仲威對書本行銷的本質起了懷疑,他開始思索可有「即使誤判也不致成為垃圾」的商品。

轉做農產品行銷之後,他發現其中仍有許多想像不到的浪費和不環保,他索性投入自己自足的農耕生活,過了一年半載無水無電的日子,「即便如此,我們還是製造了一大袋麻布袋的垃圾。」他不敢相信自己對環保的極端依然有這麼多垃圾無所遁形,「原來我們以為躲在自己理想的堡壘,其實是一種逃避,依然無法遠離這些垃圾。」



這使他思考,如何讓同樣對環保執著的人,不會感到孤單,「所以我把好日子設定為台灣的綠色品牌,藉由家用品的日常溝通與對話,讓『做環保』變得更簡單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