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踏遍苑裡小鎮,只為延續古早藺草香的故事

知名的「大甲帽蓆」素材 —藺草,其實來自於苑裡。帽蓆編織的歷史可追溯至距今約 280 年左右,在當地女性手裡代代相傳的編織技術,現今因塑膠尼龍素材與機械量產,早已逐漸落沒。偶然來此實習的 7 年級生廖怡雅,卻為了傳承藺編工藝而決心留在小鎮,只為延續這份無可取代的古早藺草香。
By 加分誌 2017/10/01 16:00:00


「苑裡婦,一何工,不事桑蠶廢女紅,十指纖纖日作苦,得資藉以奉翁姑,食不知味夢不酣,人重生女不生男,生男管向浮梁去,生女朝朝奉旨甘,今日不完明日織,明日不完繼以夕,君不見千條萬縷起花紋,織成費盡美人力。」 ─蔡振豐〈苑裡蓆歌〉
 


邂逅 苑裡藺草香

這首流傳百年的〈苑裡蓆歌〉,描繪的是苑裡婦女辛勤勞動的身影與曾經風光一時的傳統藺編工藝。台灣在清治時代,苑裡地區所產製的藺編產品,已有直銷至中國大陸的紀錄;日治時代,苑裡地區所製的帽蓆產品更限定全數銷往日本本土。當時,家中只要有一名女子從事藺草編織,便能養活一家子的人,因此,苑裡女子從小不學針線刺繡,而是學習藺草編織。苑裡女性出嫁時往往能得到男方大筆聘金,因為娶進苑裡媳婦,就像娶到一部印鈔機。(資料來源:文化部《臺灣草蓆輕且柔─藺草文化館》)

然而,隨著時代變遷,塑膠、尼龍素材與機械量產技術,在市場上逐漸取代了成本較高的苑裡帽蓆。苑裡鎮曾隨處可見的帽蓆行,曾經有帽蓆街美名的苑裡天下路上,至今也僅存 4 間。而過去這些擁有藺編手藝的當地女子們,曾將青春年華奉獻給家裡,如今也隨著歲月流逝、有逐漸凋零的趨勢。 

2009 年,就讀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廖怡雅剛升大三,因參與國科會前瞻計畫而與老師、同學們組成的團隊來到苑裡的山腳社區駐地,和這些至今持續從事藺編的阿姨、阿嬤們接觸,難忘苑裡的純樸民風和阿姨、阿嬤們因手藝被肯定而嶄露的笑容,使她自此與苑裡結下不解之緣。 
 

藺草的處理流程


左上:曝曬 
曝曬陽光的曝曬對藺草的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,必須於艷陽天盡快曝曬藺草、節省曝曬工資,而且草色將成美麗耀眼的金黃色。如遇陰雨天,藺草會發霉發爛成廢物,致使農人血本無歸。曝曬時間大約 10 天左右。

中上:勒草 
將收集好的乾藺草整理成好幾大捆,將之綁好、立起,再逐一將同等長的草抽成數小捆,可藉此將藺草的品質分等,方便日後出售。

右上:辟草褲 
草褲就是蓆草的草頭,又稱草箍,約有 15 公分長不完全葉,編織前須先將其剝除後才能用來編織。

左下:析草 
剝除不完全葉的蓆草仍很粗硬,不易編織,需用細針,按草型的三角度,破分為三或二支。

中下:槌草 
由於編織時全靠雙手,草質的軟硬會影響編織的速度及手指的受傷與否,因此要將析過的蓆草綁成一捆,再用木槌搥打,使其柔軟便於編織。

右下:揉草
由於蓆草在針挑析成細條後成扁平狀,且有「白肚」狀況,必須經過一道「揉草」的手續,用雙手搓揉使呈圓潤美觀,並使其有更好的柔軟度。揉草時,通常將一束草的一端用兩腳膝蓋部份夾住、另一端則用雙手用力搓,同時必須要噴上水份使其更為柔軟,才適合編織。
 


藺草 讓自己找回自我價值

曾經因為熱愛畫畫而選讀工業設計系,但是真正進入工設系就讀後,才明白自己的興趣和工業設計系幾乎沒有關係。到底未來的路該怎麼走,她也曾一度感到迷惘。直到大三因參與國科會計畫而來到苑裡的山腳社區,接觸了藺編與當地的婦女們,讓她找到值得投注熱情的夢想種子。「我本來就喜歡手工藝的技術,比起工業設計系研究的 3C 類科技,藺草的材質和當地流傳下來的藺編技術,和阿姨、阿嬤們互動,對我而言,比完成學校的課業更充滿樂趣。」

大四,她又接下了社區的產業推廣暑期工讀。畢業後選讀工業設計研究所的她,碩二時,和指導教授、學弟妹們報名了農委會的青年洄游計畫,再度來到苑裡的山腳社區,駐村兩個月,協助推廣社區產業。台灣藺草學會的葉文輝理事長看到了她的努力,邀請她進入學會工作。雖然當時已經考上成大的設計博士班,但在指導老師的建議和自己的評估下,她決定放棄升學,留在學會工作,繼續為傳承藺編技術而努力。
 


▲工作人員教學如何編織藺草


在台灣藺草學會工作時,怡雅發現,傳承藺編工藝最主要的危機,在於這些阿姨、阿嬤們不再相信藺編技術在現今的市場仍具價值。若沒搭配行銷包裝,她們編織出的草蓆、草帽只能被當作一般的商品賤價賣出。「因此最重要的工作,就是提升市場上藺編製品的價值。」

在怡雅眼中是兼顧嚴師和慈父的貴人─台灣藺草學會的葉文輝理事長。當時怡雅在台灣藺草學會,主要負責協助寫政府補助專案的計劃書、開發設計與產品通路等。「剛從學校畢業什麼都不懂,例如怎麼寫一份計劃書、怎麼去提簡報等等。

學寫計劃書時,理事長只是對我說:『怡雅,這是我之前寫的企劃書、你拿去研究一下』;為了讓我學會上台簡報,在我幫他製作完簡報後,到發表現場,佯裝身體不適讓我臨時披掛上陣..。但是也會在我出國出差前,偷偷擔心地問我『要出國,錢夠不夠用?』」葉理事長已因癌症離世,現在聊到這些,怡雅口氣中有得是說不盡的感謝。
 


藺子,連結苑裡藺編的現在與未來 

2016 年,怡雅決定自創獨立品牌「藺子」。「在下定決定離開過去的工作環境前,我也曾歷經一番掙扎,是否要捨棄過去所累積的資源...等。但我對藺編的傳承方式有更多想法,想用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地實踐。」怡雅笑稱,在社區深耕前前後後超過 7 年,不管是過去工作單位的前輩、或是社區從事藺編的阿姨們,都像是「看著她長大」的長輩,知道她的計畫後,也大多表示支持與鼓勵,讓她很感動。

「藺子」的經營項目,除了販售藺編製品至國內外通路以及藺草編織教學外,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是「編織法的紀錄」,將當地婦女們流傳下來的藺草編織法,以圖像的方式記錄下來。「目前這些阿嬤、阿姨們的年紀大多落在 50 、60 歲左右,隨著需求市場萎縮,工藝沒人傳承,也許再過幾年就會失傳。

藺子做的,就是趁著這些當地婦女們還能做藺編的 20 幾年,推廣藺編工藝,讓更多人接觸甚至學習藺編的工藝,將傳承的棒子接上。編織法紀錄是這當中很重要的方式之一。」藺子整理藺草編紋編織法多達 20 幾種,怡雅希望未來這些珍貴的資料,能透過線上教學平台或「藺子」的交流空間,分享給大家。


▲藺子工作人員合照


出身自台南的怡雅,表示自己也是由外公外婆帶大的,因此面對長輩們總是多份親切感。而怡雅的真誠,也換得當地阿嬤、阿姨們的認同與肯定。「上次有個阿嬤說要帶我去找另外一個會藺編的阿嬤,還擔心我跟對方收購商品的價格開太高,偷偷問我:『你這樣有沒有賺啊?不要自己餓肚子耶!』」這份真心的關懷,也許是在其他工作的商業交流中難以感受到的。

「看到這些阿嬤、阿姨們,因為我們的工作,能再次獲得被需要的機會、嶄露笑容、享受成就感,是支持我持續做下去,最大的動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