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朱俊彰司長:換位思考才能做好教育

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作為培養高階人才的執行及決策機構,負責塑造大學環境及維繫與大學間的協力關係,將整體資源合理分配至各學校及單位,保持與國際的合作、競爭,並且經社會大眾檢視成果。
By 加分誌 2019/03/31 14:30:00


面對任務,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朱俊彰司長,因為深知每個業務背後都真切影響一個個學生及教育環境,一直以來都以同理心換位思考,保持初心的正向力,在高等教育的領域耕耘,從工作中找到自我價值。
 

拾回教育行政初衷

大學就讀政治學系,從政治思想及政治哲學的概念中,了解到任何的社會運作都取決在人,而人才的培育讓民眾能夠擁有一定的知識能力進行判斷思考,進而影響政治社會的決策,教育事業也因此成為朱俊彰心中一個可行的職涯選項。

在大學畢業前曾面臨一陣迷惘,許多同學在學期間投入教育學程,但因為對比實際投入教學現場,朱俊彰對行政工作更有興趣。原先已考上教育研究所,為成為校長做準備,後來評估學校距離等因素而作罷,畢業後當完兵即投入公職。爾後有機會轉調來台北,可以選擇的機關恰巧包含教育部高教司,也讓朱俊彰拾回原先的初衷,從事教育行政工作。

「我喜歡跟人互動,當老師互動的對象是學生,但如果做行政工作,我可以互動的對象可能是部門、學校、團體,甚至我要對社會、媒體做政策的溝通,對我來說這是非常有趣的。是一個責任,也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。」
 


▲朱俊彰司長於 2018 年原住民族教育成果展 
 

換位思考,發揮同理

在公部門服務已有很長時間,根據自身經歷,朱俊彰認為進行任何工作,都應該先了解為什麼而做。朱俊彰回憶, 當時進入教育部的第一份業務就是大學多元入學,而當時的 社會氛圍仍普遍認為聯考是最公平、最省事的方法。朱俊彰說道:「回顧求學歷程,我不是個很循規蹈矩的學生,我也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能力的展現。我們常常說:『魚比水中游,鳥比天上飛。』所有學生都用七八張考卷決定他適合往 哪個方向發展,這是不是一個最好的方式?假設我們都覺得不合適,從中就找到你的目標了。」

正因為每個業務都不只是單純的法令執行,而是扎扎實實影響到每一個學生。朱俊彰認為換位思考非常重要:「我們在做政策規劃,除了要去思考背後目的外,也要看到背後受影響的人們。我們在看法令、條文、公文書,你看不到這些,這是很危險,甚至可能是一場災難。如果你可以看到你影響的人這麼多,你在思考問題、執行業務的時候整個層次是不同的。」

以積極、同理的心態執行每樣業務,從工作中就能獲得自己的價值。朱俊彰說明:「在多元入學制度下,可以看到學生從傳統學科束縛中被釋放,他是有機會去做一些其他的嘗試。如果高中還是只看學科,哪個老師、校長敢去教美學欣賞、批判思考、社區議題。但這些其實是學生未來面對事情所需要的能力:美感能力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甚至是社會關懷的能力。我們一個入學制度的改變,可以對學校產生這麼大的影響,是對於整個國家培育的本質做改變,這是非常有挑戰性和成就感的。」
 


▲朱俊彰司長(左 4)參與 2018 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
 

合作協力的高等教育

因為期待大學教育是社會知識能量的展現,所以高等教育的行政工作性質與其他教育階段有很大的不同。朱俊彰說道:「我們一般講行政,上下間可能會有監督、隸屬的關係。可是高教司之於大學更適當的是夥伴關係,甚至是服務關係。如果沒有辦法用一個開放的、彼此協力的方式,純粹指揮、監督、隸屬,很容易落入外界批評的管太多、不尊重大學自主等。」

在面對學校提出的意見、需求,如果只是依法行政,無法達成夥伴服務關係。朱俊彰也進一步說明:「我常鼓勵同仁,學校提出問題,不是馬上把它放到法規的框架,去看這個不行,那個不能做,而是先去看,用哪些法規可以服務它的需求,甚至創設新的法規來達成!其實大學期待的會是這樣的高等教育行政。」高教司與大學間的協力互動關係,鼓勵學術自由、大學自主的發展獲得更好的保障。然而朱俊彰 也強調,大學要自主,也應該掌握自律的原則,並非有權無責。「我們在做任何政策辯論、政策思考,甚至資源分配的時候,應該先提出討論的,為什麼要支持你這麼做。」
 


▲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說明會
 

面對高等教育的特殊性,朱俊彰認為在執行業務上更需要權衡。「提到人才培育,很多人第一個就想到教育部高教司,它培養高階人才、引導社會人才培育,但許多時候它的價值可能是衝突的。比如說你希望尊重大學的發展,可是又要高教司去引導人才培育;你希望不要管學校太多,但發生狀況又希望教育部有規定,才能知道怎麼依循。中間的拿捏, 對我們就是一門學問。」
 


▲教育部主辦 2018 亞太國際青年創新創業論壇 
 

學生為本位,學院為主體

而針對資源分配,高教司在去年有一項重要的政策的改變,就是「高等教育深耕計畫」,重新檢視過去政策引導的結果後,高教深耕第一部分就是強調教學品質如何反映在教學成效上。大學除了進行教學創新,還需要提出讓學生產生了什麼改變。「這樣的改變不只是為了資源分配,還有背後的目標:我們希望去改變整個教學,由下而上。我們回頭去問學生的需求,以學生為本位去推動。」

第二則是如何爭取外部支持與進行國際競爭。「高等教育是一個跨國流動市場,不論是學生或老師在市場中都是流動的,不像其他各級教育是鎖定在國內,更需要資源挹注讓學校營造出能和國際匹敵的環境。面對少子化危機,未來可能面臨培養出的人才「不夠用」的情況。這已經不是努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可以彌補的,還可能需要去吸引優秀的人才進來,包含學生或老師。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、好的環境條件,這些人是不會進來的,不僅沒辦法留住人,也沒辦法吸引人。」

除了以學生為本位的核心,高教深耕在人才培育上的另一個重點方向,就是以「學院為主體」。未來趨勢的發展, 讓知識汲取更加容易,因此老師教學內容與方式必須改變, 不僅僅是傳授知識,更應該教導學生如何善用知識。談到以學院為主體的概念,朱俊彰說明:「社會不斷的在翻新,未來要解決的問題,已不是線性思考可應付,這不是系所僵化的分野可以去應付的。一旦有系所分野,在教學上很難去跨領域,容易被單一專業知識所綁住。偏偏你未來的工作是要能夠善用不同領域的知識,而不是被一個單一的知識領域給困住。」
 


▲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典禮
 

公門好修行

過去在大學時期也曾經歷生涯規劃的抉擇,朱俊彰現在回過頭思考,他還是認為莫忘初心最重要:「做任何事情, 還是先去想為什麼要做,而不是人云亦云。出發的動機,要先能說服自己,如果你有初心,你會把外面的壓力、指示轉化為自己的判斷,就會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,而不是別人要我做什麼,整個心情就大不相同了 。

除此之外,朱俊彰認為不論何時都應該保有一顆赤子之心。「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。很多事要純真看待,任何工作都跟人有關。如果常常保有一顆赤子之心,正面思考、多替別人著想,有一顆同理心,年輕朋友將來在面對社會壓力、自己迷惘的時候,才可以一直提醒自己回到自己的初心。」

根據自己的經驗,朱俊彰認為進入公部門工作,能夠以「公門好修行」這句話總結:「進到公部門之後會發覺,只 要你用對心態、用對方法,就有資源、空間可以揮灑,帶給大家改變向上的希望。」
 


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朱俊彰
學歷

臺北市立大學 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 碩士
東海大學 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學士

經歷
高教司副司長    
高教司專員
高教司專門委員  
高教司幹事
高教司科長    
嘉義市政府兵役局課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