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whow 有一些話對想成為網紅的你說

一本「做自己喜歡的事」的初心,陳孜昊從經濟系轉戰視覺特效,成為以業配短片為業的知名 YouTuber, 頂著夢幻工作的光環背後,除了一路且戰且走實戰累積的經過,同時背負著如何讓觀眾看待自己壓力的他,又是如何看待自己?
By 加分誌 2018/06/01 03:30:00

 

業配影片教戰花絮

「今天去拍了兩支業配短片,早上九點就前往我的老家金山取景—那裡有一片草原,直到剛剛(傍晚五點多)才結束。」陳孜昊明快的講述了他的一日行程。

進入拍攝作業前,他和廠商有許多前置的溝通,他以一個運動飲料品牌與路跑活動的合作個案為例,廠商會先提供活動資訊和上線時間詢問接案意願,達成檔期和預算協議之後,由他提供合約及報價單,接著才進入腳本發想的階段:「腳本發想通常是一個禮拜的時間,我的影片較偏向戲劇類型, 所以腳本會比較完整,動作和對話都會寫進裡頭。」
 


 

他曾遇過廠商在拍攝之後想修改台詞,那些橋段就必須重拍,外景也得重跑一趟,幾次經驗之後,他便和廠商說:「腳本確定之後,除非是後製可以修改的,原則上是無法增加或減少的。」
 

腳本確定後,從拍攝到完成初步剪輯大約七到十天,可以看見完整的劇情脈絡,下一階段的精修重點則放在配樂和調色等細節,整支影片從零到有約莫兩週的時間;期間可能有幾支影片同時在進行,腳本的寫法也會因拍攝的類型而有所不同:「比方今天要拍一支去峇里島旅遊的影片,便很難在腳本中具體詳述哪個場景會做什麼動作會搭什麼旁白,通常是即興的和遇到的人事物有所互動以抒發心情感受,成果與廠商想像的難免有所落差。」
 

文字與影像所存在的距離會因個人主觀感受而有所不同,即使陳孜昊已在文字上詳盡解說,廠商都有可能提出加強具體說明的要求。
 


▲Howhow 在 TEDxTaoyuan 演說從拍攝幼稚園小朋友學到的事
 

從「喜歡」出發,追逐第二人生

從合作洽談、腳本發想、影像拍攝、剪輯和配樂一手包辦的陳孜昊,原來就讀的是政治大學經濟系,大學延畢一年到美國交換學生,發現當地的學生在高中時期就很確定自己的性向:「他們所念的也許不是自己最喜歡的科系,但已經有在思考這件事,台灣的學生多在指考分發之前,從未想過自己要的是什麼。」


陳孜昊提到,就政大經濟系而言,畢業後朝純理論經濟發展的,一百人中只有一至兩人,近半的畢業生會進入金融業,另一半多與所學無關。

政大經濟系畢業之後,陳孜昊重返美國取得薩凡娜藝術學院視覺特效碩士學位,如此的轉折和他長久以來對影像構成有濃厚的興趣有關,而他在交換學生的日子裡, 所深刻感受到思維的靈活與開放,也讓他發起想要更為深入體驗美國研究所文化的念頭。
 


▲Howhow 參與 Dappei x NIVEA MEN 改造活動
 

然而真正造就他成為知名 YouTuber 的關鍵,除了對影像的熱情之外,還有實戰經驗的累積:「我學的不是電影所以學校也沒有教,我當時所學的視覺特效較著重技術層面,比方爆破,而業配影片可說是從頭開始,和廠商接洽的過程中邊做邊學,編劇則是我一直以來的興趣。」

視覺特效並非台灣熱門的科系,選讀之初,陳孜昊對未來仍充滿問號,他沒想過「網紅」會成為上班族的夢幻職業之一,「這件事對我來說,其實沒有太多的感受,我只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。」

陳孜昊提到作為 YouTuber 的趣味在於能與許多網友互動,所拍的影片能被喜歡很有成就感,然而許多人認為網紅只要隨手拍拍影片上傳就能賺錢,這個觀念是錯的,「即使你的影片受到許多人肯定,排名很前面,每天仍得戰戰兢兢的發想新點子,擔心自己是否被廠商汰換掉。

然而,我們的衣食父母不是廠商,而是觀眾,起初的壓力是如何讓人看見,後來的壓力是如何繼續被看。」對陳孜昊而言,作為 YouTuber最為挫折的,一是自己喜歡的腳本被廠商打槍,另一個便是被網友攻擊,「但是,這些評價有時反倒特別能激起創作者求新的慾望呢!」
 


▲《電影霸知識挑戰霸博士》業配
 

沿途風景的自我啟發

綜觀目前較為主流的 YouTuber 是以生活類型為主,而陳孜昊則擅長經營劇情並創造角色,於是觀眾較難從一人分飾多角中,建構出一個真實的他,「許多觀眾是因為喜歡某一個 YouTuber 所以認同他的代言,但我的觀眾可 能特別喜歡我劇情中的某個角色。」

他提到自己剛嘗試網路影片的啟蒙是來自美國的喜劇搭檔 Smosh,他們十年前就以 YouTuber 這個職業維生,「那時(大學時期),我和另一位朋友想效仿他們, 就開始拍些好玩的影片上傳。」

另一位日裔美國人 RyanHiga,則有許多點子令陳孜昊讚嘆不已;而台灣漫畫家正港奇片的無厘頭更讓他深受啟蒙,「我曾以小粉絲的身分在臉書上敲他,後來我們成為朋友。他的腳本給我許多啟 蒙,有網友直接稱呼我為『影片版的奇片』,我也曾將他的漫畫直接翻拍製作成影片。」
 


陳孜昊收集靈感的方式,多從他人的創作中去思考自己能否創作出不同的脈絡和劇情,或在其中植入一個大家有所共鳴的梗;問及經濟系所學的是否能派上用場,他想了想還真的沒有,但若時光重來,他仍會走這一遭,「如果沒有選讀經濟系,就不會認識大學這群朋友,我是因為這群朋友才走上影像這條路。我覺得大學讀什麼並不那麼重要,而是遇上的人事所啟發的想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