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22歲之前認識自己

時光匆匆,期中考的煎熬已然逼近眼前,結果幾家歡樂幾家愁, 看著專業科目,你開始思考著未來,想必── 「這真是我要的?」、「我真的要以後要做這行嗎?」、「當初選志願是不是太大意了?」⋯⋯ 念頭想必縈繞的你的腦海中了吧, 究竟,自己是沒天分?還是自己不夠努力?還是你讀書計畫出了問題? 在大學畢業以前,好好認識自己,了解自己要幹嘛吧。
By 加分誌 2020/11/03 00:00:00

 

佈局與計畫 檢視過往情況,知曉後續策略

學習有計畫,其實這也和一個人特質有關,在學生時代,如何運用自己的特質去做計劃、分析當前狀況,考驗了你的思維。持續下去,未來的你,可能會感謝現在的你。

小大一,別逃避規劃的生活

歷經三年高中生涯以及大考後,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紛紛開始站穩腳跟,開始在校園中尋找出自己的生活,想必也活出了不少心得,但面對課業,終究要做出成效,要不對不起過去三年的時光。

有了明確目標時,時間就不再是不可掌握的,並且目標每次達成時,那樣的成就感及喜悅是能夠促進你再訂出新目標。

◎ 給大一:訂一個小目標

很多人會覺得學習過程中,無非就是上課、下課、下一 堂上課,然後一天又過去了。然而人對於學習到的知識是有保鮮期的。根據台大學生製作的《超普通心理學》中描述,心理學中將記憶分為:「感官記憶」、「短期記憶」和「長期記憶」,其中短期記憶在腦中能在腦中停留二十秒至一分鐘不等,而長期記憶就需要一段時間的複誦,記憶方可能轉換為長期記憶。

如果想將課程上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,就仰賴於筆記工 作,這裡就不得不提心理學家的作法。

一般心理學家通常使用三種方式測量個人的記憶能力, 包括: 回憶法(recall method)、 再認法(recognition method)、節省法(saving method)。

回憶法可以用來測量短期與長期記憶和遺忘的狀況。通 常研究者會讓受試者記憶某些資料,然後記錄隨著時間流逝,受試者可回憶的資訊量。在實際測驗時,又可以分為兩類:依序回憶法(serial recall method)和自由回憶法(free recall method)。依序回憶法限制受測者依照一定的順序回憶,自由回憶法則不限制。一般而言,後者較前者記得較多。

再認法會對受試者呈現已學過資料與其他無關材料,並要求其辨認。考試測驗卷上出現的是非題、選擇題等,都是以「再認」測量學過的知識。由於「能認得」未必可等同於 「能記得」,一般而言再認較回憶來得容易。

節省法又稱為再學習法 (relearning method),也是測量記憶的方法。實施節省法時,會要求受試者再次學習以前學過的材料,並達到比初次學習時更熟稔的程度。通常再次學習時所需要的練習次數,會小於初次學習。透過紀錄兩次學習需練習的次數,可以計算出再認分數,分數越高,記憶力越強。

從心理學家使用的方式中,我們不難發現,如果有份筆記呈在你面前,對於你往後的學習是有所幫助的。

◎ 多工學習,並充分休息

根據微軟研究顯示,人們的專注時間在 2000 年時有仍有 12 秒,直到 2015 年只剩下 8 秒,未來可能遠比金魚的 7 秒還不如。

雖然上面說到要養成長期記憶需要反覆背誦,然而我們也不可能永無止境的去做這類機械行工作。李時炯的《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》提到了一些必須注意的事情。

其中「邊際效用遞減法則」告訴我們,不管多有趣的事, 如果反覆去做樂趣也會減半。如果一直使用同一條腦迴路, 腦神經機能會下降,變得無法再以相同的刺激量正常傳達資訊等。而這就是腦疲勞發出的第一個信號。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,我們需要適時更改內容,這樣會學習更有效率。

另外長時間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,就愈常需要讓腦休息。不難發現各領域表現卓越的人的共通點,除了獨到的心得與祕訣外,一定也擁有比一般人更高度的注意力。這種專注力會活化交感神經,卻同時消耗大量的能量。又尤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與無氧運動一樣,屬於醣酵解系統活動,疲勞當然會加重。因此疲勞累積得愈多,就會消耗愈多能量,氧氣需求量、活性氧也會跟著增加。

當身體需要休息時,我們的身體會自動發送信號,而我們必須注意並遵守那些信號。很不幸地,我們不太容易察覺到腦發送的疲勞信號。因此,在感到疲憊之前休息是最有效率的休息方式。另外,要盡量在晚上 11 點到凌晨 2 點之間睡覺。在這個時段入睡後的最初 90 分鐘又被稱為「義務睡眠」, 因為我們能在這個時候取得最深度的睡眠。對消除疲勞也有最佳的效果。

◎ 製作企劃表

大學生活五彩繽紛,時間有時候匆匆流過,但如何像時間大師一樣控管時間,就成了一門拉開你與同學之間的絕學。

在日本知名平面設計師水野學的工作計畫書《創意,從計畫開始》(《いちばん大切なのに誰も教えてくれな い 段取りの教科書》)中,就提到了一種方式──將時間 分成一個個的箱子。不管甚麼工作,大家要分出短期、長期的「時間盒」,如三天、一週、一年等各種尺寸。將你必須做的事情放入適合的時間盒,並安排實踐的步驟(工作任務)。當規模愈大,就愈需要先準備好「大箱子」, 也就是所需時間較長的時間盒,當然這個評估的標準並非以心情為主,而是以做業時間去做估算,估算這屬於短時間可以完成的工作,又或是需要長時間進行。

◎ 給自己計劃找「麻煩」

在水野學的看法中,任何工作都有結案期限(這可以想作大考、報告日期等等),為了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,就必須要先安排時間表。再來必須在制訂計畫時,優先考慮「避免麻煩的方法」及「出現問題時的解決辦法,」將它們模式化(SOP),並讓這些「意外」成為工作計畫的一部分,當麻煩變成預料之內的問題,就不再那麼手足無措,甚至能夠快速解決。

◎ 檢討並自我察覺

《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》一書中曾說到:「別人的建議往往很難讓我們接受,真正能夠促成我們改變的,要靠自我覺 察。我們的慣性就像數千公斤重的大象,他人很難撼動。但是,大象一旦產生自我覺察——發現牠已經不是當年的小象,牠已經長大、成為力大無比的大象,不用等旁人喊叫,牠自己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改變慣性、不受限制、重獲自由。」

很多人當初挑選科系時,可能並非依照個人意願去選填,也許是陪著朋友一起,又或者是家裡面希望你選填這個科系,但其實這世上最認識自己,如果十分肯定自己並非真心喜歡當前的科目,適時跳出框架,好好思索未來才是最好的讀書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