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讀書日:流動的內容電子書

嘿,看著我,對就是你,正在看著這段文字的你,感謝你看到了我,我也很期待你會在什麼時候跟在哪裡看到我。這個世界不變的東西不多,但是會改變的玩意似乎不少,文字的形式、內容的表現,我們正經歷一個溝通行為大幅度變遷的時代,就連我們閱讀的書籍都再也不同,而且「電子書能否取代紙本書」這個議題,基本上,懷疑的人已經愈來愈少。
By 加分誌 2020/04/01 21:00:00
我們直接切入重點吧,其實許多人,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閱讀;或是說,是該重新定義閱讀的時候了。是的,當今的閱讀就跟水一樣,隨著內容流動著。
 

當我們在討論電子書出版這件事的時候,我們其實在討論的是內容如何流動的

在市場上出現的出版品,我們可以大致先分為三種:報紙雜誌、書、漫畫。這三種類型代表著不同的內容表現形式, 報紙雜誌代表的是「新聞資訊」,書代表的是「系統性的整理」,漫畫則是「以圖畫敘事」。請先別把這三個分類當成學術上嚴謹的定義,但這三個分類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為何這三種出版品在進入 2020 年的現在,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。

紙本出版的報章雜誌是最早受到新世代數位浪潮影響的類型,它滿足的是讀者對於「新聞」、「新知」的需求,也就是要快,要獨特,最好又快又獨特。只要能滿足這個需求, 讀者不太會在乎是透過什麼形式來閱讀內容。雖然 2000 年 台灣所創立的純網路新聞台「明日報」沒有成功,但很快的, 上網站看新聞就取代了大家看報紙的需求,純網路新聞媒體 愈來愈多。只要能提供夠快的新聞資訊,即使在 Line 裡頭看新聞,讀者也不在意。

漫畫的發展則較為複雜,除了既有的將紙本漫畫直接以數位檔案形式上傳到網路方式之外,為了更好的在手機上顯 示出漫畫的效果,日本、韓國都出現了以「直條」取代「左右翻頁」形式的漫畫。但總的而言,目前漫畫的發展仍更接近「書」的發展。

在本篇所提到的「書」,不指定為是文學作品或是工具書,指的是「系統性整理」的內容形式,有著目錄、編輯、 前後呼應、敘事路線,能夠完成一個有頭有尾的內容集合, 這就是「書」,也是數位時代電子書出版的主流。


當產品變成服務,當電子書成為摸得到的書

當閱讀的行為改變,當讀者的注意力被捉走,當發現原本的需求不再透過紙本書能夠滿足,內容就會流動到適合的 形式去展示。但如果,內容的販售不再透過既有的發行通路, 在街頭巷尾的書店或是線上平台販售的話,如何重新建立讀 者購買電子書的通路,成為新時代電子書成長的關鍵。不是把編輯做好的 PDF 檔案打包丟上商城,書就會自動賣出去, 要讓讀者接受新事物,就必須讓電子書以書的形式,有更好的閱讀體驗。

美國的 Pew 研究中心,在 2019 年初對於美國人閱讀的研究報告中顯示,有 72% 的美國人在過去的 12 個月內曾以包 括了紙本書、電子書,以及有聲書等不同形式閱讀過「書」, 美國出版協會的報告也顯示,2019 年所賣出的書籍,有 13% 為 ebook 電子書。

在台灣也呈現類似的發展軌跡,以台灣發展的電子書城 Readmoo 讀墨為例,近年在電子書領域上都有著相當不錯的發展,也為自家的電子書城推出了對應的裝置。在 Readmoo 發表的年度閱讀報告中,2019 年度銷售量大幅成長,來到了一億新台幣的營業額,較 2018 年成長 181%,其中透過由 Readmoo 自家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「Mooink」閱讀的比例也大幅成長,甚至在 2019 年,透過「Mooink」閱讀的時間, 與透過「手機」閱讀電子書的時間不分上下。


書的形式會變,讀書的人不變

紙本書最早面貌也與現今大大不同,從竹簡、羊皮紙、現代開本印刷、精裝書、銅西卡⋯內容不停的流動於不同的形式上, 但讀者的需求,其實沒有變。讀者仍然熱愛閱讀,需要得到新知—觸發更多的思想,我們仍然需要更多人寫作以及閱讀。閱讀不只有一種形式,也因為如此,每年 4 月 23 日的「世界讀書日」為了推廣閱讀與寫作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價值,這件事情可能與你的關係更大。無論在書桌前看、在手機上看、用電子書裝置看,只要你意識到自己正在閱讀,能夠知道內容產生的價值, 無論形式為何,你就是在讀書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