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工作變成你不情,我不願 ⌧

年輕世代興起了一波安靜離職潮, 這股熱潮席捲全球, 無數青年紛紛響應。 然而企業也不是省油的燈, 對於這樣的無聲抗議, 也祭出了安靜削減策略, 試圖讓員工自請離職。 說到底, 企業真的懂Z 世代年輕人的需要嗎? Z 世代的你,是否夠了解自己? 對你來說,工作又是什麼?
By 加分誌 2024/03/02 00:00:00

「安靜離職」成為趨勢,上班只求準時下班?

文/ 編輯部 圖/ Shutterstock

2022 年7 月,一名工程師在抖音上發布了一支影片,立刻受到無數網友轉發。他在影片中這麼說:「我最近認識了一個詞彙,叫做『安靜離職』(Quiet Quitting)。這個詞彙的意思不是說要真的離職,而是放棄做得更好、更傑出。你還是會履行你的職務,只是庸庸碌碌的工作文化不再等同於你的生活。你身為人的價值不應該被你的勞動力所定義。」

截至2024 年1 月為止,#quietquitting 這個標籤已經有11億觀看次數,相當驚人。

這個詞彙一口氣爆紅的前一年,華人圈興起了一波「躺平」熱潮。從中國興起的躺平族,講求的是「不買房、不買車、不談戀愛、不結婚、不生小孩、低水平消費,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,不如選擇『躺平』,無欲無求。」

仔細端詳,分別在前後一年,東西方分別興起了類似概念的意識形態,為什麼?如果我們從時間點來看,會發現很剛好地,那段時間正是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際。



新冠疫情改變了一切

相信新冠疫情期間的生活,大家都還記憶猶新。無論是遠端上課、上班也好,或是到超市搶衛生紙也好,新冠疫情在各種層面上改變了我們對於「生活」與「工作」的認知。

從生活上來看,人們更注重身心健康,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。由於新冠疫情期間大家多數時間都只能待在家裡,有不少人因此「悶壞了」;另一方面,有許多人因為疫情關係而丟了工作,面對沉重的家計,焦慮感直線上升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,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,全球焦慮和憂鬱的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%。

更讓人擔憂的是,焦慮與憂鬱的比例不僅沒有因為疫情過後下降,反而成長,尤其是學生族群。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於2023 年底公布2023 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研究報告,指出疫情後學生的憂鬱傾向受到整體大環境的影響,具有憂鬱傾向的比例較疫情前增加9.2%。

另一方面,在工作的層面上,人們在疫情期間的遠距工作習慣,延續到疫情之後。有許多員工紛紛向公司請求繼續讓他們在家上班。一位在德國工作的女性就告訴我們,她現在找工作會傾向找能提供遠距上班選項的工作,而她目前任職的公司也提供了「每週三天在家上班」的福利。這位不願具名的女性告訴我們,她身邊有許多人都有一樣的想法,就是不想再回到公司上班。

生活層面也好,工作層面也好,這兩者互相影響,讓我們對於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有了全新的看法。人們更加追求的是身心靈的健康,以及合理的工作時數與規範。

然而與此同時,多數傳統企業仍延續著既往的管理模式,不僅希望員工能待在辦公室上班,更希望員工具備「多工」的能力。例如平面設計師要會寫社群的文案;社群小編要會剪片、設計圖文。許多工作範疇更不是一開始面試時所談定,而是到職後才陸陸續續增加。這不僅導致員工的工作時間拉長,工作的情緒也相對更加緊繃。若再加上有業績導向的工作性質,則還會有無法達到業績的沉重心理壓力。



不可忽視的數據= 問題大了

面對這些工作內容與規範,年輕人們很想大聲說出「夠了」,但為了一份可以過活的薪水,委屈只能往肚裡吞。這也是為什麼,安靜離職的概念一被提出來,就如病毒般快速擴散。而且別忘了,擴散的平台是抖音,使用者為年輕人居多。

從數據來看,正在執行安靜離職的人可能比你我想像中的多。根據蓋洛普調研機構 (Gallup) 統計,全美國的工作人口,可能有超過50% 的人都在默默的安靜離職。這些人仍舊每天準時上班,但只做份內事,且不會想讓自己的工作成果變得更傑出。此外,如果超出份內的事情,他們也不會願意做,寧可當作沒這件事,或是想辦法交給別人做。而到了下班時間,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關掉電腦,準時下班。

就如同這位C 小姐,她跟我們說:「工作之外的時間,我不會回任何工作的訊息,應該說我連打開都不會打開,無論是信件還是line 訊息。我的工作是行政助理,工作內容算是滿單純的。但如果有人在我下班前交代我事情,我不會立刻做,我相信等到明天再做也不會怎樣。」

還有一位K 先生這麼說:「原本我是一個下班也會打開公司信箱查看信件的人,但漸漸地,我發現這件事會帶給我莫大的壓力,讓我下班後難以完全放鬆。因此,我給自己嚴格訂定了下班後不看公司信件的規定。除此之外,我也更心安理得地請病假、特休假,而不會感到愧疚。因為我知道,這是我的權利。」

蓋洛普調研機構明確指出:「對公司機構來說,這不是一個好現象,因為現今許多工作都會需要員工付出額外的努力,與同事合作,以符合顧客或客戶的需求。」

這個現象,就像止不住的洪水,向全世界漫延。

根據蓋洛普調研機構調查,在美國2022 年第二季度,積極工作的員工比例約32%,但不積極工作 ( 或主動脫離工作) 的比例則攀升到18%。積極對比不積極的比例來到1.8:1,為近十年來最低。這個現象從2021 年下半年開始發生,員工敬業度開始下滑,離職率也逐步攀升,尤其以經理人為最。

此時你或許會很好奇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,導致人們對工作的積極程度降低?

蓋洛普調研機構進一步指出,這與Z 世代以及35 歲以下的千禧世代有關。由於疫情爆發,許多年輕人深深感受不到來自上司的關心,同時也看不見自己有任何發展機會。根據統計,「年輕員工強烈認為有人關心他們、有人鼓勵他們發展、他們有學習和成長的機會」,這樣的比例下降了超過9%。意思就是,愈來愈多年輕員工不認為自己受到關
心、鼓勵,也不認為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機會。



年輕人要的是:改變

2022 年底,美國一檔脫口秀節目「Dr. Phil」,邀請到一位在抖音上獲讚無數的年輕人亨特卡伊米 (Hunter Ka’imi)。卡伊米在當時是一名華盛頓州的餐廳經理,他之所以獲邀上節目,是因為他的一番言論,使得他成為安靜離職運動的「領袖」。

23 歲的他在抖音上這麼說:「我不會每周工作60 小時,然後再努力讓自己提振精神,只為了一份根本不關心我的工作。」此番言論很快就吸引了700 萬次觀看,超過4 萬則留言,並被分享超過5 萬次。

很快地,安靜離職變成一種很酷的行為,彷彿做了這件事,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特別。亨特解釋,之所以有這麼多人響應,是因為大家很快就意識到自己被雇主利用了。

他進一步說:「很長一段時間,大家對工作感到沮喪時,並沒有一個詞彙可以闡明原因,了不起就只能說我對我老闆很不爽。然而當安靜離職這個詞彙出現時,就好像說明了一切,包含對工作文化、資本主義剝削等不滿。我們才發現,這就是我們不爽的原因。」

然而上節目侃侃而談說老闆的不是,聽在老闆耳裡不會刺耳嗎?亨特不在乎地表示,他不怕老闆看到,他反而希望老闆看到,這樣他就能理解他的安靜離職動機了。

對此,倫敦國王學院work and employment 學系的教授凱蒂貝莉 (Katie Bailey) 補充:「勞動力市場向來處於緊張狀態,企業難以補足職缺並留住員工,這有助於安靜離職的員工在社群媒體上公開露面,而不用擔心被解雇。」

亨特還強調,他很自豪能向老闆請假並上脫口秀節目,明確表示他有多不喜歡自己的工作,或許他的老闆可能會不開心,但就他表示,他們並沒有因此爭吵。他更希望,透過開放的討論,或許他能夠替工作帶來一些有意義的改變。

正如同全世界力行安靜離職的年輕人,大家並非對工作不忠誠、不努力,可能是大環境讓他們失去了信心;也可能是與公司的溝通不足,導致與公司產生嫌隙;又或者如蓋洛普調查顯示的,無法感受到來自上司的關心,也看不見發展、成長的機會,才選擇安靜離職。

如何找出原因,並對症下藥,這是企業該做的事。

安靜離職風潮不再?

#quietquitting 的標籤紅極一時,但就如同所有抖音上的熱門標籤,都會有失去觀眾青睞的一天。漸漸地,安靜離職這個詞彙消失在大家眼中。時至今日,只剩部分媒體會再拿出來討論,社群上使用這個標籤的人已經比先前少很多很多,也不見再有熱門影片出現。

這表示,安靜離職的風潮已經過去了嗎?年輕人們已經不再安靜離職了嗎?

凱蒂貝莉教授指出,確實有一些人不再那麼關注安靜離職,因為他們不願意因此危及自己的工作,並想保護自己的收入。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,歸因於部分地區的經濟惡化、失業率上升,以及嚴重的通貨膨脹。種種因素影響下,導致年輕人更渴求一份穩定的工作,能讓自己順利繳交房租、過想要的生活。

但,這並不表示安靜離職已經從世界上消失。根據蓋洛普調查顯示,大多數員工仍在安靜離職,甚至醞釀離職。《全球工作場所狀況:2023 年報告》(State of the GlobalWorkplace: 2023 Report) 也指出,全球有將近六成的員工,即便每天還是準時上班,也如期完成手上的工作,但他們在心理上已經脫離了企業。

卡伊米在脫口秀的結尾時,說道:「當這波運動逐漸平息後,我認為人們會意識到,這是一種更健康的工作方式。」

凱蒂貝莉教授也提到,人們正為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設定更多界線:「員工們將更加慎重重申自主權與控制權。身為人,除了工作之外,我的生活中還有其他事情。」

測試一下你是否有安靜離職的跡象?
只要有超過3 項符合,就表示你可能正在安靜離職喔!

■ 不主動參與額外的工作、領導角色或是其他責任。
■ 不主動在會議上發言,除非被指定。
■ 不在工作時間之外回覆工作訊息或郵件。
■ 拒絕表定工作以外的工作。
■ 在工作群體中變得孤立且免參與工作上的社交活動。
■ 請更多的病假。